39小说网 - 经典小说 - 春心欲燃在线阅读 - 春心欲燃 第7节

春心欲燃 第7节

    果然,皇帝并没有看他,神色也无改变,这是让他继续说下去的意思。

    “惠贤太子妃曾出自永平伯府,还未出五服之列,属八议者亲,应当先奏上请,犯死罪者奏陛下圣裁,朱熙正在此列1。”谭卓恒道。

    永平伯为了这个儿子还是煞费苦心,便连上请之制都搬出来了。上请之后的皇帝圣裁和死罪裁定不同,上请之后是皇帝定罪,死罪或是流放都在天子一念之间,但这其中还有诸多考量和利益权衡,朱家还可以在这上面下功夫;但若是已定了死罪请皇帝朱批,那就是明年死或者后年死的事了。

    大周法度严苛,皇帝虽有体恤百姓之心,但这其中可不包括重刑犯,尤其今上,从来没有过降等减罪的先例。朱熙的名字一旦上了刑部的黄麻纸被送到御前,那就是大限将至,无力回天。

    皇帝皱了皱眉,说:“你收了永平伯什么好处,肯为他这样奔走?”

    他声音不疾不缓,但落地如惊雷,雷声震在谭卓恒耳中,骇得他面色一白。这是极重的诘问。

    谭卓恒正色道:“臣不曾收受永平伯好处,议请制度乃祖宗家法,臣按章行事,不敢有误。”

    议请制度是大周建朝时便随律例一起定下的,皇帝自然知晓他是按章行事,但在他眼中议请减赎是罪大恶极,只凭勋爵官身或是裙带姻亲便能逃脱刑罚,实在是视律例如儿戏,知法犯法,阖该罪加一等才是,怎么能减赎降刑。

    皇帝冷哼一声:“这规矩早就该废了。”

    谭卓恒肃容:“陛下,礼不可废。”

    贵族议请,看似只是桩小事,背后牵扯的却是大周屹立上百年的士族门阀,皇帝轻言废立,是心中早有此念,可即便在世家渐衰的今日,百官也不会轻易让皇帝动摇他们的利益。

    皇帝绕着桌案,还在看那份卷宗:“你什么也学起礼部和御史台那帮老学究了?”

    谭卓恒哑然:“陛下……”他不是能言善辩之辈,刑部断狱,讲究实证思辨,实在没有引经据典的能力。

    “若朕记得没错,杀人似乎不在议请之内。”皇帝并不听他告饶,点了点那份卷宗,道。

    谭卓恒顿时坐立难安。暖凳下烧着通红的银炭,谭卓恒觉得红炭的热气直往上窜,一路窜进他背心激出一身汗,却是冷汗。

    皇帝声音平静,话中没有起伏,但熟悉帝王性情的天子近臣都能听出,这是他发怒的前兆。

    “从前也不是没有过先例的……”谭卓恒再也坐不住,自暖凳上站起,勉强道,“先帝时英国公一案同样也不在八议之内,但英国公府是开国元勋,出过两位皇后,又同平宗皇帝有伴读之谊,诸般种种,最后议成了流刑。”

    皇帝一顿,近旁的梁安迅速抬头望了谭卓恒一眼,又马上觉出自己行为的不妥,立时垂下头去,恢复成了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。

    谭卓恒不知他的话引起了殿中人注意,道:“既然有了这个先例,永平伯想要为自己的儿子争一争也是常情。”

    常情。这是皇帝今日第三次听到这个词,可萧沁瓷说出口是疲于世事的无奈,谭卓恒所言却如同理所应当。此时这两个字只让他动怒。

    皇帝狠狠地将手边茶盏掷在谭卓恒身上,里头的茶水茶梗浇了谭卓恒一身,白瓷碎为粉末沾在他衣袍上,足见皇帝用了多大的力气。

    殿中霎时落针可闻,随侍的宫人都低下头,不敢再看。

    杯盏砸身时谭卓恒踉跄了一下,但是没躲,一动不动地受了。他虽是皇帝外家母族中人,但皇帝生母早逝,与外家实在没有多少感情,谭卓恒是在才干上受皇帝重视

    “常情?什么常情?”皇帝怒道,“朕告诉你,杀人偿命才是天经地义。”

    皇帝冷笑:“你也说了英国公府是开国元勋,于大周是有功之臣,”他屈指重重敲在桌案上,“他永平伯府有什么?”

    “永平伯府祖上也曾是高祖时期的勋贵,”谭卓恒认真道,不过后来降等袭爵,又靠恩荫才得了个伯爵,这话就不必说出口了,“永平伯本人虽然平庸无能,但做事还算沉稳,于大周,没有功劳也有苦劳——”

    皇帝截断他的话:“这种话就不必说了,碌碌庸才而已。”不仅是庸才,人死在他们府上,死前还受过折辱,皇帝不信永平伯会不知道,倘若他真不知情,那只能证明他确实是个十足的蠢货,皇帝不想在蠢货身上浪费精力。

    他揉了揉额角,盛怒随着杯中茶水一并xiele出去,此刻冷静下来,觉出里面颇有蹊跷:“子期,你素来最重律法,不是无缘无故会替旁人求情的人,这次怎么改了性子?”

    谭卓恒在朝野内外是出了名的不近人情,他们审狱断案,见遍了这世间最黑暗的事,谭卓恒素来嫉恶如仇,不该为朱熙这种人奔走才是。

    谭卓恒心知皇帝需要的不是这种借口,他要谭卓恒明明白白的说出来。

    “永平伯所求,不过改死为流而已,”前头说得许多话,都是为了此刻,谭卓恒道,“似朱熙那样细皮嫩rou的公子哥,根本受不住流放三千里的苦楚,更别提到了边疆苦寒之地还得服劳役,至多撑两个月,他一样也是死,死前还得受颠沛流离之苦。杀人不过头点地,于苦主而言,太便宜他了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皇帝看向卷宗上的一处——卷上说朱熙在家时日日对妻子非打即骂,仵作为死者验尸时,写明了她身上是新伤旧伤叠加。

    皇帝忍不住皱眉,对女子动手,还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,简直是畜生行径。

    “你不是为永平伯来的,”皇帝若有所思,“你是替于氏的弟弟来的。”

    大理寺和刑部也称得上同气连枝,谭卓恒便是从大理寺卿升任刑部侍郎的。于氏那个弟弟在大理寺任职,应当和谭卓恒认识,只是眼下看来,这份交情远不是认识那么简单。

    谭卓恒认真说:“于翀是个难得的人才,臣欣赏他的才干,帮他一帮也不是难事。这朱熙也实在不做人,臣看不惯。”

    皇帝定定盯着他看了半晌,目光中审视居多,谭卓恒倒是表现得极为坦然。

    片刻后,皇帝道:“好好说不行吗?偏要上赶着来讨骂。”

    皇帝眉眼一抬,梁安就立刻为谭卓恒备上了锦布。他低声说:“谭大人快擦一擦。”

    宫人鱼贯而入,悄无声息地收拾了地上的狼藉,重新上了降火的清茶。

    皇帝抿了一口,心平气和地问:“朱家既然想改流放,途中也必定会打点好一切,即便到了苦寒之地他也能锦衣玉食,你待如何?”

    “陛下既然知晓了此事,定然能明察秋毫。”谭卓恒说得正气凛然。

    皇帝冷冷看他一眼,复又敲着卷宗:“永平伯……朕记得,他家好像同礼部的孔喻结了姻亲?”

    谭卓恒一愣,长安城里的姻亲关系错综复杂,任意两家拉出来都可能攀得上亲戚关系,朱家和孔家是姻亲,好似是有这么回事,只是具体是谁和谁他却记不得了。

    “是,”庞才人才从殿外回来,替了值守的女官,“朱家的四小姐嫁给了孔大人的二公子,这位二公子如今在工部当差。”

    她入宫前是陇右贵女,对各家弯弯绕绕的姻亲关系如数家珍,在前朝行走,她比梁安更熟悉政务。

    谭卓恒这才依稀想起来,孔朱二家好像确实是有这样的关系,但他不知皇帝问起来的用意是什么,孔喻是礼部尚书,无论如何也管不到杀人案上来。

    皇帝却只问了这一句便沉寂下去,屈指轻轻敲着卷宗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片刻后,皇帝道:“行了,”皇帝似是厌烦了,“此事年后再议。”

    梁安觑着天子脸色麻利的上前将条案上的卷宗收起,放入左边暂缓的那一堆奏章。

    既已禀报完毕,谭卓恒便准备告退离开,皇帝却叫住他:“子期,英国公的案子,你知道多少?”

    庞才人本是随侍在侧,闻言下意识地想抬头看一眼皇帝的神色,又生生顿住。

    这桩案子虽然已经过了十二年,但算得上平宗朝的大案,谭卓恒任刑部侍郎,应当是将这些卷宗都细细看过,知道更多细节。

    谭卓恒未曾细想,脑中先去翻了关于英国公案的回忆,梁安适时给他换了一盏热茶,谭卓恒便在烟气袅袅中回忆起当年那桩震惊朝野的大案。

    “英国公的案子,臣仔细看过卷宗,尚有诸多疑点。”谭卓恒先开了个头。

    景惠十年的春天,秦王合谋金城公主谋逆,于宣华门伏诛。

    “其一,英国公当时位高权重,先帝又正值壮年,他实在没有改换门庭的必要,”谭卓恒道,虽然当时朝野内外对平宗多有怨言,但还远没有到改换天日的时候,英国公和秦王又素无交际,能如此助他,这说不清,“其二,兵马调动,凭的不是兵符,而是英国公手书,但卷宗上却说这份手书在战乱中销毁了,寻不到证据。”

    皇帝当时还在蒲州封地,对长安的掌控不深,他借着秦王谋逆的东风趁势而起,又攫取了世族倒台后的利益,并没有去深究过内情。

    “没有证据?”皇帝问。

    谭卓恒点点头,他当时在大理寺任职,三司会审,他没有资格参与其中,许多事也是后来看了卷宗才知道:“是,所以后来英国公喊冤,有许多大臣上书求情,朝中吵了很长时间,最后还是给定了罪。”

    叛军出自兵马司,那种情况下英国公便是全然无辜也是有理说不清,即便他没有参与也逃不脱治军不严监管不力的罪责,况且那时平宗已然厌弃了萧家,更加不会保他。

    其实若平宗愿意将他从谋反的罪名中摘出来,顶多是夺爵降罪,但这对君臣实在已经反目成仇,再难回到当初了。

    “最后定的流刑?”

    “是,”谭卓恒点头,“流三千里,役三年,三代以内不得离开幽州。”

    大周一共有三个流刑地,往东到豫州,往南至岷州,往北到幽州,俱是偏远孤苦之地,其中以幽州最为苦寒,北边五胡部落时常南下劫掠,刀兵不断。

    皇帝沉吟片刻,忽问:“兵部日前呈上来的奏章已发到中书省去了吗?”

    兵部送来的是捷报,今年秋天北疆又起了战事,入冬之后便平息了,今冬尤其寒冷,胡人要赶在年前用牛羊交换粮食,被打了几次就投降了。

    庞才人只在两仪殿侍奉,御前的奏章一直是她整理:“是。”

    皇帝沉吟半晌,示意谭卓恒近前来:“朕有桩事吩咐你去做。”

    第10章 机会

    萧沁瓷回了清虚观,兰心姑姑果然已回来了,她见萧沁瓷手中握着□□经,并不知晓她在文宜馆中遇见了天子,因此没有追问,只是在萧沁瓷看书时不经意间提起太后近日来有些不舒服,想叫萧沁瓷去陪陪她。

    “娘娘有些不舒服?”萧沁瓷将道经搁下,问。

    “夫人是知道的,娘娘的身体一直不算康健,”兰心姑姑说,“近来夜中又难以安寝,今日奴婢见太后都憔悴了许多。眼见年节将至,娘娘念着夫人,恨不能让您时时伴在她身侧。”

    萧沁瓷叹息了一声,道:“太后娘娘实不必为我如此担忧,仰赖娘娘鸿福,我一切都好。”她面上显出几分恰到好处的犹豫,“只是腊八那日我才去永安殿向太后请安,如今没过几日,不好立时便去。”

    兰心姑姑皱了皱眉,说:“正是因此,夫人才该早些去。你是太后娘娘的侄女,血亲之间,便是来往得密切些,旁人也无可指摘。”

    萧沁瓷默了一瞬,轻声说,“还是缓两天吧。”

    兰心姑姑等着她给出理由。

    “今日我去文宜馆遇见了圣上,是圣上跟前的庞才人送我回来的。”萧沁瓷殊无异色,仿佛不知她的话在一瞬间让兰心姑姑变了脸色,“我不知宫内有没有人看见,但此时去永安殿,落在旁人眼中不太好。”

    西苑偏僻,又值大雪,今日回程路上有多少宫人看见并不好说。但她前脚见完皇帝,后脚便去拜见了太后,不说落在这阖宫人的眼里是个什么样子,更重要的是,皇帝本人会怎么想?太后如今还只是试探,皇帝或许还不知道太后在背后的算计,但他要是知道了,他对萧沁瓷生出的那点虚无缥缈的绮思怕是顷刻间便会烟消云散。

    再者说来太后往皇帝身边塞人,传出去总归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声,太后如今最缺的就是好名声。

    兰心姑姑并不怀疑她的话,只是探询的问:“圣上怎么会去文宜馆?”

    文宜馆离紫极观不算近,也并不在紫极观去两仪殿的路上,皇帝怎么会去那。

    “或许是一时心血来潮,”萧沁瓷略去她和皇帝相处的细节,只说,“圣上寻了两本书就走了,并未与我多言。”

    兰心姑姑不大相信她的话:“那怎么会是庞才人送你回来?”

    萧沁瓷并不回答这个问题,转而问:“我也正想问姑姑,这位庞才人是什么人?我此前怎么没在宫里见过她?”

    这话果然让兰心姑姑一时忘了方才的问话。皇帝的两仪殿历来是宫中最森严之地,滴水不漏,御前侍奉的宫人也不轻易在禁中行走,兰心姑姑又常年和萧沁瓷一同幽居在清虚观,其实对御前并不了解,莫说是她,便连太后也不能将手伸到两仪殿去。但她料想,太后娘娘既然有心要把萧沁瓷送到皇帝身侧,那也是该让她多了解一些御前的宫人,便将自己知道的说了。

    这位庞才人是一年前才遴选进两仪殿的,此前在掖庭局做典使,掖庭是犯事的宫人和充没入宫的官眷所在之所,除了掌事,只进不出,是比冷宫还要难捱的地方。

    “掖庭局?”萧沁瓷拢眉,从掖庭局到两仪殿,称得上一步登天了,“这位庞才人是什么来历?”

    分明是个简单问题,兰心姑姑却答得含糊:“她似乎也是罪臣之后,不过早前不知得了哪位贵人的青眼,脱了罪籍成了女官,旁的便不清楚了。”

    兰心姑姑压低了声音:“夫人不必在意旁人,只要按照太后的意思行事便是了。”她还记得萧沁瓷初回来时并没有主动同她提起遇见皇帝的事,这样可不行。兰心姑姑又记起了太后的担忧,如今太后还算是能掌控住她,可若她真得了皇帝的欢心,难保不会生出许多旁的野心来,要时时敲打,太后放她在萧沁瓷身边存的不也是这个心思吗?

    “夫人今后若再遇到似今天这样的事,还请及时告知奴婢,也免得引太后娘娘挂心。”

    “是,我知晓了。”萧沁瓷轻轻笑起来,是和顺柔婉的模样,语调不紧不慢,没有着急辩解,也没有惶恐失措,“我今日面见圣上,一时失了心神,回来后也未曾缓过神来,一直想着怎么同姑姑开口。”

    她道:“姑姑是明白我的,太后娘娘身体不适,我怎么敢用这些小事来让她担忧呢?”她面上掠过一丝淡淡的不自然,“实在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同姑姑说。”

    萧沁瓷言辞恳切,又是这样的柔软语调,叫人不自觉起了怜意。

    兰心姑姑看着她,不知道对她这番说辞信了几分,只是口中语重心长道:“往后夫人的路还长着呢,一点小事便乱了心神岂不是辜负了太后娘娘对您的期望?”

    “我就是怕辜负姨母的期望,”萧沁瓷难得眼中显出一点慌张,低低道,“我怕我做不好。”

    自进宫始兰心姑姑就一直跟在她身边,算来也有四五年了。兰心姑姑眼见着萧沁瓷从豆蔻少女长到如今的模样,萧沁瓷是个惹人心疼的姑娘,待人又处处周到妥帖,她虽听从太后的命令,但对萧沁瓷也是有深厚感情的,也不忍见她就这样青灯相伴寂寥度日。